万能插画师+超百万字翻译经验的CATTI二级翻译……总之是个做任何事都努力而靠谱的人(近年的工作太多,更新不及,请见谅)

█承接插画、漫画、水彩画、书法篆刻、英汉互译、写作任务 Freelance writer, translator and illustrator.
█约稿E-MAIL: 2811406297@qq.com
█QQ: 2811406297

《别想摆脱书——艾柯&卡里埃尔对话录》书摘。

Miss. Ning:

  •       话说回来,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趋向:收藏技术竭力淘汰的东西。

  •       我们的祖父母的一生显然要比我们的短暂,但他们始终处于恒久的现在之中。……那时的世界不会改变。你学到的东西可以使用一辈子,甚至还可以教给你的孩子们。人们到了十八或二十岁就在认知层面上进入退休状态。在我们今天,一个公司职员为了避免丢掉工作,必须没完没了地更新知识。这些重大毕业考试所具有的成年仪式的象征意义,如今荡然无存。

  •       我们被判处为永恒的学徒,正如《樱桃园》中的特洛非莫夫。归根到底,这也许是好事。在我们称作原始的那个没有变化的世界里,老人们掌权,因为是他们把知识传授给后代。当世界进入永恒的运动之中时,孩子们反过来教会父母使用电子产品。而他们的后代又将教给他们什么呢?

  •       无论如何,我们进入这样一个历史阶段,我们可以指派智能机器替我们记住所有好的和坏的事情。米歇尔·塞尔在《教育世界》杂志的一期访谈中也提到这个问题。他指出,倘若不再需要付出记忆的努力,「我们只剩下智慧」。

  •     「我还记得一个拥有非凡记忆力的人,但我忘了他都记住些什么。」也就是说,我只能记住遗忘。……知识塞满我们的脑袋,却不总是有用。认识则是把一种知识转化为生活经验。也许我们可以把不断更新知识这个任务交给机器,而把精力集中在认识之上。

  •       网络既提供一切,又迫使我们实行过滤,但不再通过文化这一中介,而是通过我们各自的头脑。我们从此冒着同时拥有六十亿部百科全书的风险,这必然阻碍一切共识的形成。

  •       我们曾经以为,全球化会促使人类形成同样的思维方式,但结果恰恰相反,全球化造成人类共同经验的分裂。

  •       有人声称存在两种书:作者所写的书和读者拥有的书。对我来说,一本书的拥有者也值得关注,这就是所谓的「藏品出处」——某书「属于某先生」。

  •       对于「书的宗教」来说,书不仅是海纳一切的容器,更是一只「广角镜头」,透过这个镜头我们可以观察一切,讲述一切,甚至决定一切。书是人类的起点和终点,是世界的场景,乃至世界的末日。

  •       人类始终面临丢失和毁灭的问题。挽救什么?传达什么?如何传达?如何确保今天使用的语言能在明天、后天依然被理解?一种文明若不向自身提出这个问题将是不可想象的。

  •       为什么只关注智慧、杰作和精神丰碑的历史?在我们看来,福楼拜所珍视的人类的愚蠢要普遍得多,这是显而易见的。愚蠢更丰富多产,更具启发性,在某种意义上,更公正。

  •       每个时代既有其真理的一面,也有众所周知的愚蠢的一面,极大的愚蠢,然而传统教育只负责教授和传播真理。从某种程度而言,愚昧被过滤了。是的,确实有「政治上正确」和「理智上正确」之分。换言之,有一种所谓的好的思考方式,不管我们愿不愿意。

  •       人们一直都在真诚地犯错。谬误横贯人类的历史,这不算坏事,否则我们都成了神。

  •       为了接受生命终将结束的想法,我们必须说服自己,所有在我们之后还活着的人都是蠢货,没必要浪费时间和他们待在一起。这是以悖谬的方式指出如下事实:我们倾尽一生都在耕耘人类的伟大美德。人类是一种不可思议的造物。他发现火,建就城市,创作美妙诗篇,解释世界万物,创造神话形象,等等。然而,与此同时,他从未停止与同类战争,铸下大错,毁坏环境。在高等心智与低级愚蠢之间的平衡,最终形成某种近乎不好不坏的结果。因此,当我们决定谈论愚蠢,从某种意义来说,我们在向人类这一半天才、半愚昧的造物致敬。而当我们渐渐临近死亡——正如咱俩的现状——我们开始觉得愚蠢胜过美德。这当然是自我安慰的最佳方式。

  •       我们最终会意识到,别人的愚蠢恰如一面镜子朝我们张开。一面永久、精准、忠实的镜子。

  •       今天有这么多人渴望被听见,致命的是,他们只被人听见了他们自己的愚蠢。从前的愚蠢没有爆发,不为人所知,今天的愚蠢却肆意横行。

  •      「我们知道,世界其实是一个文本,它在向我们述说,谦卑而欢快,它既以自身的沉默述说,也以另一位的永恒存在(即创世主)述说。……文字只是句子未平息的一部分,是通往意义之路的一小段,是路过的思想的昏眩。」

  •       他觉得书给了他温暖和庇护,既让他免除谬误和疑虑,也避开寒冷的天气。处于世上一切思想、一切情感、一切知识和一切可能的流浪之间,觉得安全又舒适。我们从不会在自己的藏书中间感到寒冷。至少不会遭遇冰冷的无知的威胁。

  •       无知就在我们四周,无处不在,往往还狂妄自大。无知甚至滋生使人疯狂的热忱。它充满自信,借政客的小嘴慷慨陈词,俨然胜券在握。相形之下,知识脆弱,易变,永远受威胁,怀疑自我。知识无疑是乌托邦式理想的最后一处避难所。你认为知识真的重要吗?

  •       我不知道我的藏书是不是我本人的形象。……藏书是一种手淫现象,只属于个人,很难找到能够分享同一激情的人。……这是一种孤独的恶习。

  •       真实的莎士比亚消失于莎士比亚的荣耀之中。

  •       一部杰作要成为「杰作」,必须为人所知,吸收各种因它而起的解释,而这些解释最终将成为它的一部分。

  •      「我们无处寻觅厄运期许的安身之地。」

  •       一本伟大的书的权威性、通俗性和现实性就在于此:我们打开书,它向我们讲述我们自己。因为我们从这一刻起真正地活着,我们的记忆获得补充,与书相系。

评论
热度 ( 6 )

© 小X(自由撰稿人) | Powered by LOFTER